熱點背景
“中國華服日”系列活動已成功舉辦多屆,受到了全世界華服愛好者的矚目,已經成為橫跨“華服圈”和“國風音樂圈”的超級IP。今年“中國華服日”首次亮相古都南京,將以“溯夢金陵”為主題,于12月5日-6日在南京旅游集團國展中心重磅亮相。據統計,全世界的華服深度愛好者(日常穿著華服)約在400萬人,對華服感興趣、經常參與華服活動的青年人約1000萬人。“跨圈”的國風音樂愛好者高達5000萬人。
綜合分析
“中國華服日”旨在鼓勵中華民族傳統服飾走上大街小巷、走進互聯網空間、走進人們日常生活,讓公眾感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,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。
【展開分析】
1、“交領右衽”是中國華服日的活動標識,是華服的重要象征。華服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載物。華服文化的興起,有利于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,能夠我們的古典文化在以新的形式重新煥發生機。
2、《春秋左傳正義》有言:“中國有禮儀之大,故稱夏;有服章之美,謂之華。”服飾并不僅只有穿著這一種功能,更能穿越幾千年的時空,將中華民族染、織、繡等杰出工藝和審美情趣展現在世人面前,折射出在不同歷史時期,民眾的審美觀念、思想潮流、精神信仰的特點。
3、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:政治多極化、經濟全球化、文化多樣化、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,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制度自信,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、更廣泛、更深厚的自信,是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、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。
【存在不足】
1、了解不足。對華服文化缺少深入了解,復刻出來的華服顏色大紅大綠、飽和度極高,“影樓風”,和大眾審美相差甚遠。
2、爭論難休。漢服款式雜亂,缺乏章法,各朝制式風格均有,于是有了“山正之爭”、“仙漢分家”、“形制黨”、“改良黨”等等派系,對于要不要改良一直都爭論不休。
3、流于表面。各家團隊只是單純的推廣漢服本身,忽略了更重要的漢族文化漢服生活方式的推廣,使得一部分人即使穿著漢服也不了解其背后的內涵,導致了漢服熱也只是表面熱而已。
【解決處理】
1、設計師方面。設計師需要在設計上注重傳統元素的同時兼顧審美需求,并且貼近日常生活,讓漢服更加實用,更容易走進人們生活,讓華服變得常態化起來。
2、商家方面。商家要有更包容的心態,目標都是推廣漢文化,要互相取長補短,以更兼容并蓄的心態接受合理的設計改造。
3、推廣方面。注重推廣文化內涵。要讓人們因為愛上華服而喜愛中華文化,主流媒體承擔社會責任,利用傳統民俗節日的時機,鼓勵公眾穿民族服飾傳統節日。